科學城社大周六從生活視角看藝術日常 學員課堂學習紀錄分享

「從生活視角看藝術日常」- 新竹玻璃工藝博物館

指導老師:黃子娟              撰寫:周美娟同學

      111年4月30日早上9:15,我們全班同學來到新竹玻璃工藝博物館,這一趙的行程主要是參觀玻璃工藝作品與了解玻璃工藝的歷史。因老師已事先安排並打過招呼,告知我們是科學城社區大學的藝術走讀班級,故有志工來接待導覽。

       導覽志工首先引領大家往一樓展區觀賞竹塹玻璃協會的藝術作品。在參觀的過程中,志工一邊解說一邊引領大家觀看各個作品,讓我們暸解玻璃材料是藉由不同工法及燒製方式,再加上藝術家欲表達的理念,進而再融會,方能呈現出令人目不暇給且精彩的作品。

       在走讀的過程中,發現原來單純的玻璃也能運用不同創作模式而呈現出不同的風貌,超乎原先對玻璃製品的想像。後續我們參觀二樓的風城玻璃藝術協會的作品(一樓主要展示竹塹玻璃協會作品),兩個玻璃協會呈現出不同風格,而會呈現出不同創作風格的因素是因為竹塹玻璃協會是較資深藝術家的藝術品,風城玻璃協會則是年輕藝術家作品,世代不同,生活歷練的差異,使兩代藝術家的藝術表達工藝品也迥然不同。

       在介紹各個作品的同時,志工有特別講解到「玻璃」與「琉璃」的差異性,解釋道:其實兩者是一樣的東西,只不過「玻璃」聽起來就是個很普通的日常物品,而「琉璃」則會讓人產生高大尚的藝術感,原來文字帶給人們感受不同,也會相對應的讓行銷價值差異頗大,由此可見,產品的包裝是很重要的。

  參觀完玻璃工藝館,大家前往玻璃工坊實作玻璃作品-攪拌棒,玻璃材料需要使用的火焰溫度約1100-1200度(主要是氧氣與瓦斯混合),作品開始製作的第一步是用高溫燒玻璃,燒到一定程度軟化,接續必須在八秒內用刀子或器具壓製成製作者自身想要的形狀,過程要很專心,因需要使用高燃點的火焰,同時藉由火焰溫度去調整玻璃的樣貌,待作品塑形完成之後,約需等候至少20鐘的冷卻,作品才算完成。

     總而言之,本次課程體驗玻璃藝術之美,是一個很不錯的經驗。
 

從生活視角看藝術日常〜241 藝術空間 「生態藝術特展–築夢南極」

指導老師:黃子娟        撰寫:吳惠華同學

       5月21日,子娟老師帶著我們一起參訪新竹241藝術空間-「生態藝術特展 - 逐夢南極」,裡面介紹南極的生態、南極探險史,以及藝術家楊恩生親至南極寫生的水彩畫作,展區內有科技的互動體驗跟好玩的桌遊,以及生動的畫作,讓大家輕鬆有趣的認識南極世界。

       館內展示著南極探險史,最讓人印象深刻的是,1912年英國的探險隊,全員五人死於南極點回基地的途中,既使到了生命的最後終點,隊長史考特還堅持寫日記記錄當時的狀況,更堅持拖著沉重的化石標本,那種堅強的毅力、棄而不捨的精神讓人敬佩,對後來的科學研究有很大的貢獻。再來是讓人驚豔的水彩畫,乾淨又厚實,楊恩生藝術家分享了他的人生態度,因為疫情的關係很多行程去不成,感冒被當作確診者,面對困境不抱怨、隨意而安、量力而為,用水彩畫讓人認識台灣,獲得許多友誼跟信任,打動了很多人,也得到了助緣,原先的困難,最後迎刃而解順利完成了五本繪本,並用他的畫讓大家認識南極、保護生態。在追求夢想的路上,史考特、楊恩生先生,面對困境都還能夠隨遇而安,且不退縮又不忘初衷勇往直前,他們的精神是我們學習的典範。

       最後謝謝科學城社大與子娟老師為我們安排如此棒的課程,讓我們走進了探險之旅,認識南極生態、南極探險史,尤其是觀看楊恩生藝術家親至南極的過程影片,回頭再來看他的水彩畫作,感覺又多了一種生命力,有著身歷其境的錯覺。而我在看完展覽之後的心得就是…遙遠又神秘的南極,因為氣候的變遷、動物銳減、藻類大增,南極已是岌岌可危,人類要負起最大的責任,所以保護南極應該從我們自身做起。大家一起加油,保護我們的地球。


.

.